2014年10月14日下午一點1️⃣,國際法學院於求實樓五樓視頻會議室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防災減災安全知識”校園宣講暨欧亿平台減防災&應急救援社團招募會。國際法學院教師沈吉利老師(余姚市長三角公益救援中心隊長)為主講人,國際法學院輔導員張陶然協助參加了會議。作為“平安校園”減災救災應急預防3️⃣、自救🌚、互救宣講培訓精神文明好項目的宣講環節之一,該次會議為接下來的誌願者培訓🧑🏻、實踐奠定了前期知識普及和推廣。
沈老師首先簡要介紹了幾種常見自然災害,例舉了各種日常生活中常見救援種類✥,例如醫療急救👩🏼⚕️,該項急救通常發生在超市、地鐵🙅🏿♀️、遊泳館等。在正確實施救助的前提下👶🏻,如果救助失敗😐,法律上可以免責。再如心理救援🫸🏼,大災大難之後3至5個月通常為受災群眾由於心理因素自殺高峰期。
之後沈老師著重為大家講解了地震中如何逃生與自救。在該項講解中,沈老師首先破除了大家長期以來的誤解:以為地震來臨應該躲避於桌子或者床下。沈老師告訴大家,如果躲於床下,後果很可能是失去生命🧘🏻♂️。正確的方式應該是依靠堅固支持物🪬,蹲於該堅固支撐物側面並抓牢它,防止自己失去重心而移動。通過圖示和誌願者現場展示,同學們都明白了“活命三角區”這一概念🏏,能夠在危急情況發生之時正確選擇避難區域🦴,增加存活率,減少受傷🫵🏿。而通過現場問答環節,沈老師調動了氣氛🫦,提高了學生參與的興趣🚪。
在宣講中,沈老師回憶了自己參加多次救災現場的感受。在講解救援隊於雲南魯甸地震災區親歷的經歷中🏷,沈老師十分動情地講訴👨🏿🦰,對於很多失去家人的災民來說,家人不可能再回來了🤙🏿,因此就算是過往的一張照片,對他們來說都十分珍貴。救援隊哪怕是挖掘出一張家人的合影👊🏿🙆♀️,對災民都意義重大。
會後,同學們踴躍報名參加欧亿平台減防災&應急救援社團☑️,積極期望獲取更多的防災減災知識,為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負責,也期望在救災公益活動中發揮自己的一點力量🤦🏼。在自然災害時有發生的今天👨🏽🦲🧝♂️,普及好安全知識👩🏫,盡最大可能做好知識儲備,災害發生時保全自己及家人🧏🏽♂️,是我們國際法學院師生共同期盼、以待完成的目標。(撰稿人:張陶然)
國際法學院
201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