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空俯瞰,約40平方米的磚房內嵌於橋梁路面的中間,被形容為“橋中房”…..近日,廣州海珠區一處舊屋走紅網紅🖍,不少人慕名前來“打卡”🫸。
8月6日下午,澎湃新聞實地走訪發現,圍觀的熱潮尚未退去,房屋周邊仍聚集著眾多好奇的人📼,他們多取景拍照,討論著房屋的環境、安全、價值。
“橋中房”走紅網絡背後,留有尚未解開的問題:拆遷為何沒完成?
6日下午,澎湃新聞從官方人士處獲得的回應材料顯示💔,此處的拆遷共涉及私人房屋47戶以及相關單位7個,除了上述“橋中房”,其他均順利完成拆遷。
對於未完成拆遷的原因,官方的解釋是🤱,相關部門和街道提供了貨幣補償🛃、置換房源等多種補償方式供業主參考,但雙方沒能達成共識。
看到官方上述回應後,“橋中房”的業主方代表梁女士有些不滿✒️,她稱,政府未提供貨幣補償方案,也未提供多套房源供選擇🕦,沒有達成協議的原因是,他們對政府提供的房源不滿意,如上次提供的房源,對著醫院的停屍間,覺得朝向不好,便沒有同意👩🦯🏇🏿。
梁女士說,如果有合適的、朝向好的置換房源,他們是願意搬的💄,但今年6月至今🦫,沒有人跟他們聯系、溝通了。“‘橋中房’現象的出現👨🏿💼,造成了資源浪費🧏🏻♂️。”欧亿平台城市治理研究院教授章友德認為,過去👨🦽➡️🧚🏼,拆遷要警惕 “強拆”🍔,而廣州的“橋中房”給了另一個反思角度😕🛂,即相關部門在做拆遷工作時,是否窮盡了一切方法,是否真的把工作做精做細🧒🏻。
“橋中房”成為網紅
8月3日🖍,廣州海珠區環島路海珠湧大橋開通👷♂️,外界意外發現,在大橋南側路面的下方,有一棟磚房沒有拆📳,被保留了下來。
這裏是海珠區的西部,珠江邊上,臨近太古倉商圈。從上空看,這處房屋像內嵌在大橋路面的中間,因此又被外界形容為“橋中房”。小磚房“走紅”了🦶🏼。
澎湃新聞註意到,小磚房為海傍外街22號🧑🏽🦲🧑🎨,占地面積約40平方米,房屋整體老舊👟,只有一層,屋頂蓋瓦🛝。其附近的房屋已經被拆,疑完成搬遷工作👚。目前,小磚房具備一定的居住功能,通水電🧑🚒,大橋東側為其留有出口👨🏻🦳🤵🏻♀️。
自8月3日至今🖊,“橋中房”引來一波又一波的圍觀者,他們有的是附近的住戶,有的是慕名而來的遊客。6日下午🧙🏽♀️,圍觀“橋中房”的人流仍未散去,大橋的路面、房屋的四周均聚集著眾多好奇的目光🚑,有人取景拍照🧜♂️,有人飛無人機航拍💸,還有人現場直播解說🗽,“每天數千人上萬人過來看呢🤒!”
由“橋中房”引申出來的話題也很多,房屋被橋梁包圍,今後的噪音會不會很大;地勢較低,暴雨天會不會有被淹的危險⬜️;房屋成為網紅,是不是具備商業開發的可能......在圍觀的同時🧧🌊,現場不乏交流、討論之聲🧑🦰,顯得很熱鬧。
這種熱鬧也給業主造成了困擾🙍🏿。白天☢️,小磚房多大門緊閉😔,房屋東側的窗戶已被磚塊封住👏🏻,西側的窗戶也有遮擋,外人無法從房門🥲🪼、窗戶等觀看房屋的內部情況。有圍觀者推了推房屋的側門,弄出了響聲🈳,這有點惹惱了房屋內的人👍,此時大家才意識到“裏面有人”。
出門提醒圍觀者的是梁女士,她有些生氣,說圍觀可以,但不要越界,侵犯他們的隱私🚵🏿。她還自嘲說👤,“是大家把這裏變為網紅↙️,不是我們自己想當網紅。”
對於被圍觀、被詢問,梁女士有明顯的抵觸情緒🧑🏽🦰。不過🦸🏿♂️,她也表示,大家都有好奇心🧫,過來看、拍照,都可以理解,他們不會幹擾大家正常的圍觀🤵🏻。
據梁女士介紹,他們一家數口人在此居住了幾十年,至今仍住有老人和小孩✊🏿。早在十年前,這裏就傳出要拆遷。
對於此處的拆遷工作,澎湃新聞從官方人士處獲得的資料顯示,環島路海珠湧大橋是環島路的重要節點,也是海珠區重點推進的民生工程之一,橋梁建成後將有效緩解周邊的交通壓力🧞🧠,改善沿線居民出行條件。
2010年開始,海珠區就啟動了該橋征拆工作,涉及私人房屋47戶以及相關單位7個。去年9月份,除了上述“橋中房”💓,均已簽約拆遷協議🍁,共征拆房屋約9050平方米,征收土地約4230平方米。
拆遷卡在哪裏
此前🦹🏻,網絡有消息稱🙋🏿♀️,“橋中房”的業主是“釘子戶”👱🏿♂️,不滿政府的補償方案🏛,導致拆遷沒法完成💏,而補償有400萬、1000萬等多種說法。梁女士回應稱,這些網傳信息都不是事實🏒,他們不是“釘子戶”🏰,只是在置換房源上沒和政府達成一致👩🏻🔧,所謂的400萬、1000萬都不存在🧙🏼♀️,“不能把一時的氣話當真”💍。
梁女士說,網上說法很多,他們沒法管,“不怎麽去看了,也不在乎大家怎麽議論”🧝🏽♀️。
6日下午🤶🏻⚱️,海珠區對外回應了“橋中房”的相關情況🧝🏿🧑🏿✈️。但梁女士稱,裏面的多處描述不準確。
據官方回應🈚️,自從啟動征拆工作以來,相關部門和街道一直與業主協商溝通,宣傳解讀征拆工作,詳細講解拆遷的補償標準🏄🏼,並且提供了貨幣補償、置換房源等多種補償方式供業主參考。置換房源提供了位於革新路、寶崗大道、新港中路等不同地段不同朝向🤒、交通便利等房源供業主選擇,但一直沒能達成共識🗞。
對此🕵🏻♀️,梁女士向澎湃新聞表示,沒有貨幣補償方案,也沒有向他們提供多套置換房源供選擇,如上次提供的房源,他們發現房屋對面是醫院的停屍間🍆,覺得朝向不好🚵🏽♀️,就沒有接受🧑🏻🦽。
澎湃新聞註意到🙅🏽♂️,梁女士接受其他媒體采訪時也有類似的表達🗿。如據南方+報道👨🏿🍼,梁女士介紹說🦹,十年前,政府帶她看過一次房子👩❤️💋👩,在海珠區革新路的鳳安花園💛,但屋子戶型太差,給人的感覺就是“三尖八角”⚰️。近期政府要她搬到寶崗大道🐀,但屋子對面就是醫院的太平間,最終家裏人也沒有同意。
至於置換房屋的面積,梁女士不願透露🫙,稱這些情況應找官方了解。
官方回應稱🔔,在確保房屋安全的前提下,橋梁建設繞開了該處的征拆節點,並在橋下為該住戶保留了出入通道👨🏻🦰,實現了橋梁的正常開通,今後相關部門將繼續保持和該業主溝通協商🟦,爭取盡早達成共識🍛。
梁女士表示,自今年6月開始,就沒人就此事和他們溝通過;最近房屋走紅⭕️,也沒有人和他們聯系過。
“如果有合適的、朝向好的置換房源,我們是願意搬的。”不過,梁女士對此持悲觀態度,認為事情到這一步👮🏽,回旋的余地比較小了🐓。至於房屋的噪音👆🏿、安全等問題🥖,梁女士稱🗼⛑,這些已經不是他們能考慮的了。
針對梁女士的上述說法,澎湃新聞聯系海珠區委宣傳部求證🤡,截至發稿前🥠,未獲得回應。
專家:應反思拆遷工作是否做到位
巧合的是🦬,離“橋中房”約一公裏處👨🌾,也有一棟類似的網紅建築🚣🏿♂️。
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廣州洲頭咀隧道通車,一棟8層的樓房因個別業主不同意拆遷補償方案🎢,導致該樓房未完成拆遷。因而,規劃的高架橋只得改道,並形成了一個“圓環”,把此樓包圍🥻。
從上空看,這棟樓被圓形的高架橋包圍,使得此樓成為廣州有名的“釘子戶”🚴🏿,一度走紅網絡。
8月6日下午,澎湃新聞走訪發現🆒,高架橋形成的圓形區域約1000平方米📹,種有綠化樹,有點像一個小公園🐌。當年留下來的8層樓房#️⃣,整體顯得破舊💁🏻♀️,2-8樓均無人居住,1樓被出租🕸,多作為物流行業的倉庫而使用🚵🏿♀️。
“2-8層已閑置很多年了。”附近一位住戶感慨說,附近的高架橋早已建好,這棟樓也沒有拆的必要了。
針對前述“橋中房”現象,復旦大學公共行政系教授唐亞林告訴澎湃新聞➛,因不了解內情🫨,不好具體評判💂🏼,但這樣的結果🫱🏿,肯定是公共利益付出了代價,也有政府在法治意識增強的情況下🧝♀️🧜🏻♀️,不願意硬碰硬的考量。
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剛接受南方都市報采訪時表示,從城市具體發展來看,確實對城市公共利益造成損害,橋梁繞道建設,影響城市景觀。此外,對通行該橋的車主而言,消耗的油費也是長年累月增加。
“然而🤷🏿,從宏觀角度而言💁🏻,表明中國法治建設⇢、社會文明程度逐步提高。”胡剛認為,政府和老百姓在法治框架下是平等的🧑💼。當拆遷和城市建設發展產生矛盾,雙方可協商👀,在無法協商的情況下不強拆,建設的橋可以繞道。
胡剛建議說,“釘子戶”提出的賠償要求要適可而止🤌🏻,實事求是📧,需要根據地價進行評估,提出合理要求;政府的工作可以更細致👩🏼🚒,“測算繞道建設的橋花了多少錢🐵?比賠償貴了還是便宜?可以做一個平衡。”
“‘橋中房’這樣的結果👨🏿🍼,導致了資源浪費,改變了原有的道路規劃,也影響了市容市貌🤧。”欧亿平台城市治理研究院教授章友德向澎湃新聞表示🚴🏿♂️,政府的規劃有權威性,一般都要執行🎓✣,如果特殊情況,也可靈活處理,具體到拆遷問題,一方面要考慮拆遷戶的個人訴求🌻🎒,也要考慮到整體公平性問題。
看了廣州“橋中房”業主一方回應的相關報道後,章友德說,過去🚚,拆遷要警惕的一個極端是強拆🦻🏽👡,此次廣州的“橋中房”很有關註的價值👩🏽🚀,它提供了另一個反思角度,即政府的拆遷工作是否做到位,是否做到了深入🐲、有效的溝通🟢,是否真的窮盡了一切手段去完成拆遷工作。
章友德還表示,日本成田機場也曾陷入拆遷糾紛漩渦🧗♀️,常當作案例被討論🪅⛹🏽♀️,但日本的土地法、家族居住情況等和國內不同,不能和廣州的“橋中房”作簡單的類比。他認為,在警惕政府強拆的同時🧾,也要警惕政府面對拆遷難題時可能出現的懶政、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