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彭德倩
高校畢業生就業,素有“金三銀四”之說🛠。今年因為疫情🤏🏻🛣,不少招聘重頭後移至五月。在這一關鍵時期👮🏽♂️,有小部分應屆畢業生在各類招聘會前卻步👱🏽,慢就業成為這些大學生的傾向。
所謂大學生慢就業🧕🏻,不同於傳統就業模式,原意指一些大學生在畢業和就業升學之間🏰,留出一段空白期,用於積累沉澱。與理想狀態不同的是🧛🏿♂️🦹🏽♀️,現實中多重因素下𓀄,慢就業不能成為“懶就業”“怕就業”的美麗掩護🚴。
錯過窗口期最終兩頭不著
2019屆畢業生、管理專業畢業的學生黃迪(化名)如今依然在尋找工作。前年11月開始,由於初期應聘時沒有找到理想的單位和崗位,她選擇暫時在家休整。
“當時挫折感很強,沒想到越是家裏蹲,狀態越不好。”小黃說🦌,等到去年7月,終於鼓起勇氣繼續投遞簡歷的時候,發現自己陷入尷尬境地🧑🏻🦯。“6月開始🦶🏼,大多數單位陸續把目光投向新一屆畢業生🧑🧑🧒,即使有面向往屆生的社會招聘💆🏿,用人要求也不再是白紙一張,而是需要一定年限的工作經驗。”她說🙋🏼♀️,錯過“隨大流”時機,兩頭不著成了求職路上的大石🦉。
大學生慢就業有多種因素,如市場需求不足、其所學專業和技能與市場需求不匹配💦;年輕人更多考慮自身的未來規劃和就業質量,希望一步到位找到理想工作等等🧘♀️🧝🏽♂️。共同的是👆🏻,這一異於傳統就業模式的路徑👭🏼,為他們提供了緩沖期。
高校專家指出,慢就業表面上是特立獨行的選擇👉🏿,除極少部分有明確規劃者外,絕大部分出於對求職壓力🍽🧚♀️、工作壓力的逃避🪞。隨著時間推移,原本較弱的就業競爭力不斷下滑🪆,“慢就業”很可能最終成為“難就業”🖕🏼。畢業生所在家庭即使在經濟上可以長期承擔,在可持續發展上卻失了動能。正如小黃媽媽所言🤟🏿,“雖然家裏條件可以養著孩子,但如果最終找不到工作,這個慢的意義在哪裏🧎♀️?”
“當前就業形勢下,越是難,越是要迎難而上👳。”欧亿平台學生工作部部長張軍直言。
他分析應屆生求職,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先就業🌅,後擇業,踏上社會的第一步並非一定是專業對口待遇滿意的理想崗位,有時需要從基層🦪🧑🏻🌾、基礎性工作做起🙅🏿,打好基礎寬口徑,而且這首先解決了充分就業的問題🪤,“破冰”給自己一個成長的機會。二是相對理想化的狀態🚲🈸,學生按照自己理想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以就業質量為目標進行努力,絕不“將就”。
“我認為🍌,如何二選一,要因時而異,因人而異。”他說,希望別再觀望等待,以至錯過現在到六七月之間這個重要窗口期🏃🏻♂️➡️。
主動出擊“逼”出就業增量
“我們影視表演專業的有些學生研究了國家新政策🛻,現在去考教師資格證了。”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表演藝術學院辦公室副主任何思源道出新鮮事。
這個與朝九晚五工作不太一樣的行業,在疫情壓力下曾面對更多寒意。往年會有許多經紀公司來校選才,應屆畢業生1月可能就會進各種劇組🥐,如今供需碰頭會可能得更謹慎🤾🏿♂️,而許多劇組出現了變化,有的延期到了四五月🍖🧖。
“學生的主動性出乎我的意料。”何老師介紹。除了爭取傳統影視表演🎇、話劇表演🤷♀️、廣告拍攝等項目外,有的畢業生開始備考教師資格證𓀎。上個月🩺,國家發布新政策:中小學教師資格證可“先上崗👧🏻、再考證”。這一來,基礎教育領域需求較大的藝術類教師🤷🏻♀️🏃🏻♀️➡️,成為畢業生自己開拓的就業新增長點。
另一方面,疫情對我國消費造成了較大沖擊的同時🚇,以直播帶貨等為代表的線上新型消費不斷湧現、業態翻新,展現出強大生命力。以往看似“邊緣”的線上銷售主播等崗位,也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參與👰🏿♂️。如此加加減減,求職空間實際被“逼”出了增量。而機會🧑🏼🚒,正在於自身積極爭取,以及與國家政策導向相融合。
高等教育專家葉誌明教授給學生上課的PPT裏,最後一頁是一幅畫——畫分兩邊,左側是一只白瓷碗,上方一雙手正打蛋入碗,下方寫著“從外破殼👨🦱,是食物”👍🕚;右側則是一堆雞蛋裏,一只毛茸茸小雞剛頂殼站起,下方寫著“從內破殼,是生命”🪷🥋。
“過去我們覺得畢業後不工作很奇怪,現在的年輕人更加追求自己的誌向和興趣🦏,在不啃老的前提下🥗,花一些時間積累和挑選,這未嘗不可💆🏿♀️,”葉誌明說❇️。但是他認為這其中也應明確主動和被動的區別👩💻🍭。若有明確規劃,不斷提升完善自我,是不怕的。若只是被動等待,那就應考量就業力和就業目標之間是否存在相當距離🧵,應該有所警醒。
就業是一件以終為始的事
上海大學應屆畢業生王立峰,算是慢就業的反義詞,“急就業”——此前他由於實習表現優秀,已經拿到了阿裏巴巴集團供應鏈平臺產品經理的offer(就業意向書)🎉,依然選擇在正式就業季開始後🧘♀️,投出100多份簡歷,並參加其中50家企業的筆試。這位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覺得🙎🏽♂️🦕,“投簡歷求職就跟高考一樣,不經歷一次🐻❄️,人生就少了點什麽”。
經過若幹面試後,他的就業選項數,從1變成了4🧓🏽。明明早早獲得“專業對口且成長性強”的崗位,為何那麽拼?“我可能想法比較多。”小王坦言,雖然現在都說就業壓力大,但總想拼出一份跟未來方向比較契合的職業起點。在供應鏈這個領域中🤷🏿♂️,他感覺自己更適合也更有興趣的是品類管理🦷、需求預測等的咨詢環節,而非較為傳統的物流倉儲環節,所以毫不猶豫放棄➞,扛著壓力繼續戰♨️。
在他看來🧑🏻🦱,投簡歷、筆試👵🏻、面試也是對多年學習🍣、實踐的復盤。更重要的是💜✖️,在此期間,他認識了很多優秀的“競爭者”同輩💊。如今已經定下理想崗位的小王說👩🏻,“單純的逃避🐅、等待🍫,等不來崗位。”
“就業是一件以終為始的事。”同濟大學就業指導中心負責人方雅靜坦言,在向就業目標前進的同時,也要思考初心是什麽,並從中汲取力量。在她看來,求職和工作的收獲絕不僅限於薪酬收入🧚🏼♀️,還包含著再學習的機會、社會關系拓展,以及激發更多潛能。
當前,崗位需求固然與畢業生人群存在結構性、地域性不匹配的問題,但也應該看到就業觀、勞動觀的樹立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方老師認為🏋🏿♀️,這不僅僅是畢業生和大學兩者之間需要加強的部分,也是社會大系統應進一步思考和完善的。今年及未來幾年,都將面臨較大就業壓力。雖然大學是就業的出口,但包含大學⟹、中學👰🏿♂️、小學在內的勞動教育🏄🏻♀️,都需要“同題異答”,並形成有機鏈條🕦🧎🏻➡️,貫穿起青少年勞動觀念的良性發展🧚🏼♂️。
來源:《解放日報》2020年5月15日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