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晚🚲,由刑事司法學院主辦的“天理國法人情一體化的刑事裁判理念與方法”講座在B4-202舉辦。本次講座的主講人為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庭長🤦🏼♂️、審判委員會委員、三級高級法官黃伯青。講座由刑事司法學院院長彭文華教授主持,與談人分別為刑事司法學院駱群副教授🕌、上海市松江區人民法院審判員吳亞安🛴,二百余名師生參加了本次講座🧘🏿♀️。本次講座得到了上海高校東方學者(特聘教授)項目的資助👩🏿🚒。
在專題講座環節,黃伯青首先梳理了“天理國法人情”這一概念的相關框架。其中包括天理國法人情一體化的歷史追溯與時代背景🧑🌾、天理國法人情的時代內涵及其內在關系。在歷史追溯中,黃伯青提到了我國古代的親親相隱、存留養親和死刑復奏製度。隨後他將親親相隱製度與2015年施行的掩隱罪司法解釋相聯系📀,表示該司法解釋吸收了親親相隱製度的合理內核🤠,使司法更人性化,有利於維護社會的基本倫理關系。其次,黃伯青指出了天理國法人情一體化裁判的實踐沖突主要在於個別刑事案件,有的違背生活的基本常識👨👧👦,偏離法律的專業判斷🔐🔖;有的孤立地適用刑法分則條款而忽略了對總則和司法解釋等情理性條款的綜合運用;有的理解適用法律過於僵化、機械適用法條,使得案件的裁判不僅偏離實質正義,還可能會違背公眾的樸素正義觀。這樣的裁判不僅無法得到當事人的認可,更會引發社會不良輿論,損害司法公信力。因此黃伯青表示,要用“遞進式四步法”檢驗案件是否做到“天理國法人情”的統一🏢。最後🌻,當法官通過“遞進式四步法”對刑事案件的預期裁判進行審視後,若仍不能在檢驗中解決可能出現的天理國法人情不協調的問題時🎫,可以考慮在此基礎上通過“三同步法”對裁判進行糾偏,實現公平正義的專業判斷與社會公眾樸素正義觀的協調🙋🏿♀️,使得司法裁判在實現公平正義的同時,更符合社會公眾期待🈳。
在與談環節🆔,彭文華表示天理國法人情實質上對應著法律中三種不同的正義,國法對應形式正義🙋🏼♀️、天理對應實質正義、而人情則可以概括為社會正義👨👦👦。駱群則提到了親親相隱製度與期待可能性理論之間的聯系,要認真思考人情與價值無涉時該如何協調的問題。吳亞安結合自己實際接觸過的三個案例談了他對天理國法人情的理解,表示天理國法人情在實務中具有方法論的價值,對司法裁判具有指導性意義🧘🏼♀️🚪。(何佳齡撰稿 張嘉越攝影)
刑事司法學院
2023年11月7日